发布时间:2018-06-30 来源:
30多年前,我在大学期间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第一次接触、通读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和《中国共产党党章》,由此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参加工作后,到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分校)脱产学习,重读过《宣言》。此次来中央党校中青一班第三次学习《宣言》,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同第一次读《宣言》时一样,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为自己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之事业而努力奋斗倍感自豪。
《宣言》是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宣言》问世距今已有160多年,但是它的精髓,一直是我们党思想、精神和文化的源泉。新时期如何深入解读《宣言》,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结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对《宣言》重要意义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一)《宣言》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这些完全正确的原理指的是什么呢?在几篇序言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就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第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的历史,这里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里讲的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第三,阶级斗争发展到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里讲的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结论就是“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所谓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联合体,如《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共产党人的崇高社会理想正是建立在对这些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不仅是革命的,而且是科学的。如《宣言》1888年版序言所说:“这一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只要存在着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只要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永存的;不管历史走着怎样曲折的道路,《宣言》所揭示的“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所谓“老祖宗不能丢”,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不能丢。读《宣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这样的信念。
(二)重读《宣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言》发表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主义从“一个在欧洲游荡的幽灵”,变成了气势磅礴的世界性运动。尽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凯歌、有挫折,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证明《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当前历史发展阶段普遍的共同规律。尽管《宣言》里阐述的某些具体措施应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但它所表述的基本原理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和独特性的贡献,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针对性和实践性,在与时代同进步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时代性和发展性,在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过程中体现和保持其阶级性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宣言》永葆青春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实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性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主义,只是在其实现过程中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模式。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重温《宣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一)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爱国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案,主张通过改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以对付外国侵略者,结果失败了。
1851年,洪秀全掀起了一场历时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他以西方基督教义为武器,提出了以改革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但由于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样的农民政权不可能担负起复兴民族、强盛国家的重任,最后在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
186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比较开明的官僚对危机做出的反应。他们希望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拯救清王朝的统治。但结果反而使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建国方案,企图在不推翻清王朝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由于资产阶级固有的缺陷,无法触及封建制度根基,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10月,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人民仍旧在战争、饥饿和贫困中挣扎。
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彷徨和思索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黑暗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绝望中挣扎的人们犹如绝处逢生,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应运而生,并开启了伟大的历史性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中国实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极不平凡的道路。
初创阶段(1919年—1927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讨伐北洋军阀奠定了群众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部发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长征阶段(1927年—193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伟大的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全面抗日战争阶段(1937年—1945年)。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阶段(1945—1949)。1946年6月底,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挫败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党领导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全面建设阶段(1949年—1956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过曲折探索与发展,迎来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出重大部署,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中国实践充分证明,《宣言》是火炬,唤醒人们觉悟并为共产党人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取得中国实践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
三、用《宣言》激励自己为西藏发展继续奋斗
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关怀、全国支援、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内地其他省区比,西藏目前仍然是最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客观上,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又受到高寒缺氧气压低、敌对势力捣乱破坏、投入少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匮乏、市场化程度低等条件制约;主观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不够,责任担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经济能力不强等等。
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实践。我在国家部委工作30年,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各个阶段;作为“新西藏”,入藏工作4年多,尽管已年过半百,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反差,但总感到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对加快西藏发展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联系西藏工作,特别是在藏工作4年多的实践,让我深深的感到:第一,稳定是做好西藏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西藏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第二,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关键,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少,后发优势明显,只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第三,西藏条件艰苦、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时期内需要中央、兄弟省市和中央企业继续加大关心、帮扶和支持力度,也需要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继续艰苦奋斗;第四,促进西藏稳、好、快发展,既要借助“外部优势”弥补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建设资金等各种短板,也需西藏“自身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主动作为,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使“外力”和“内力”形成巨大的合力。
中央第五、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两屏四地一通道”(国家重要的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和“西电东送”接续基地的战略定位,为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西藏发展,要按照中央新时期治藏方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有力举措;要在藏工作的中共党员们,以《宣言》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激励和武装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艰苦奋斗、力戒空谈”“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首先,着力改善民生,让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一是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通过精准扶贫使59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推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使沿边境一线的24.6万群众安心卫国戍边;二是农网升级改造。到“十三五”末,完成74个县(区)城所在地和主要乡镇的联网、升级改造工程,让西藏广大农牧民也过上电气化生活;三是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早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其次,加快弥补基础设施短板,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尽快启动与周边省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争取早日与川、滇建立更紧密地联系,加强省区间经济和文化交流。二是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与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建立更紧密地联系,早日建成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三是推动区内市地县连接线和农村公路建设,早日完成“要致富先修路”的历史性任务。
第三,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早日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积极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作贡献;二是加快铬、铜、锂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助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同时,早日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三是加大有高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早日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四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推广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打造农牧业“西藏品牌”,早日建成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第四,参照内地改革开放实践有益经验,推动西藏市场化进程,“蹄疾步稳”地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加快推动事业单位、电力体制、价格体制等改革,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和有条件的公共事业项目,交由企业建设、运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使企业实现“保本微利”;二是努力打造自治区级清洁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开发龙头企业,以推动西藏的市场化进程。
最后,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吸引内地人才、资金进藏援藏建藏,助推西藏发展。目前,西藏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短缺,而内地人才、资金富余,又有意进藏工作和投资西藏,是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的最有利时机,要把握机遇、早做决断,为人才、资金进藏、援藏、建藏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是通古今之变的不朽真理和我们党宝贵精神财富,《宣言》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力量源泉,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坚持做到常学常新,并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我们相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定能够带领全区共产党员、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建设好美丽西藏。